能环名师讲堂第四期——用创新之力开创北科教学新时代魅力开讲
作者:俞恒 发布时间:[2017-05-04] 点击数:
2017年5月3日,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能环名师讲堂”系列活动第四期在逸夫楼703成功举行。学院刘应书教授针对“创新思维与教学”与老师们进行了分享,学院副院长冯妍卉教授出席活动,活动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李想老师主持。
刘应书老师先从甲骨文“妇”字入手,形象生动地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并由此提出创新在当下社会的市场竞争力,接着分享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的学生创新思维反馈。他讲到,我们受已有规律和认知的束缚最大,很多问题因为求解方法的通用化而失去针对某一问题的灵巧性,其中学生受影响最大,这也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因而老师在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对学生加以熏陶至关重要。
之后刘老师谈到了自己如何在实际案例教学中使用创新方法熏陶学生,谈及世界著名学者,幽门螺杆菌发现者巴里•马歇尔对创新事业的关注,讲座渐入高潮。刘教授从自身出发,就自己科研经历“青藏高原制氧设备”中的创新方法做了介绍,让大家在实际过程中体会创新的优越性和突破性,教授同时结合电视剧、影视作品、小学课本中北京科技大学的频频出场,进行幽默风趣的讲解,引起大家阵阵笑声和掌声。
接下来是互动环节。刘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对学生创新能力与课堂实践如何结合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与现场老师交流,答疑解惑,并提出建议。本次活动通过分享刘应书教授在创新思维及方法教学中对重大科学发现的案例分析,普及创新意识,启发和强化了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用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熏陶。“能环名师讲堂”系列活动第四讲圆满结束。
刘应书,博士,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体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涉及气体分离、人工环境、新能源与环保等领域。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课题、国防科工委重点课题等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部。研制建成世界上最高的制氧站—风火山隧道制氧站,成果推广应用至青藏铁路建设全线,创造了青藏铁路10余万建设大军高原病零死亡的世界奇迹,产生了22余亿元经济效益以及巨大的社会效益。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首次开设了《气体分离学》、《工业生态学》、《创新思维及科学方法》等课程。